“刚跟美国人练完兵,转身就被邻居踹了门。”
9月19日清晨,斯捷潘纳克特的天空先响警报,紧接着炮弹落地,阿塞拜疆宣布:反恐。不到三天,纳卡防线像被掰开的饼干,一捏就碎。老百姓拖家带口往拉钦走廊跑,车子排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铁龙,老人把猫塞进外套,孩子攥着半袋面包,没人知道前面是避难所还是下一个堵点。
十万人挤过边境,占当地亚族人口的九成九。埃里温的学校仓库连夜改成大通铺,护士把课桌拼成病床,志愿者拿粉笔在墙上写床位号。联合国人道署的统计表上,缺药、缺水、缺心理医生,全都标红。
很多人想不通:前一周还在跟美军肩并肩,怎么一转眼就成了弃子。9月11日到20日,埃里温郊外尘土飞扬,85个美国大兵和175个亚美尼亚兵练反恐、练维和,场面热乎得像兄弟团建。可枪声一响,美军飞机滑跑起飞,连句硬话都没留下。
华盛顿的回应轻飘飘:布林肯发推特,呼吁各方冷静。网友截图留言:哥们,你刚走,人家就开打,这冷静给谁看?
莫斯科更干脆。扎哈罗娃的记者会只说“和阿塞拜疆通了电话”,对亚美尼亚提都没提。维和部队手里的地图,前一天还标着缓冲区,第二天就被阿军拿去当打卡点。俄媒调侃:自己先把大哥骂一顿,现在又回头喊救命,这操作有点眼熟。
土耳其站得明明白白:国防部发声明力挺巴库,TB-2无人机就是亲兄弟送的礼物。伊朗划了根红线:别碰亚本土,其他随意。两条声明一出,高加索的天平直接歪到底。
帕希尼扬政府连夜开视频会议,镜头里的部长们脸色比灯还白。第二天一纸声明:纳卡武装跟中央没关系,边境部队别开火。翻译过来就是:兄弟,各自保平安。
9月20日,纳卡当局签字投降,领导人哈钦扬坐上最后一班直升机跑路。斯捷潘纳克特的政府大楼降旗,旗杆下只剩几张被踩烂的身份证。
接下来是漫长的搬家戏。拉钦走廊48小时车流不断,有人的车胎爆了,干脆推着行李走。红十字会发瓶装水,队伍里有人喊“多给小孩两瓶”,声音沙哑得像破风箱。埃里温郊外的帐篷城越扩越大,老师把操场画成格子,一家一格,邻居之间用晾衣绳隔开。
经济压力跟着暴涨。官方数字说失业率蹿了五个点,民间感觉是十个点。面包店门口排队的女人边刷手机边叹气:去年还想着换套沙发,现在只求别断粮。
2024年1月,亚阿外长在柏林见面,桌上摆着地图和咖啡,边谈边抠细节。4月,亚美尼亚把四个边境小村子划给阿塞拜疆,地图上只是几根线挪动,实际却是几代人的祖坟要搬家。议会里骂声掀屋顶,但投票还是过了,因为欧盟的援助到账短信比骂声更响。
阿塞拜疆那边动作更快。推土机开进纳卡修公路,桥头挂上“欢迎来到阿塞拜疆”的牌子。外国投资人组团看地,导游指着弹坑说:这里以后是物流园。
俄罗斯维和部队2024年打包走人,帕希尼扬顺势暂停集安组织会籍,理由写得很官方:需要重新评估。其实就是告诉大家:老大哥靠不住,我再看看别的牌。
2025年7月,谈判卡在最后一厘米:阿方要把亚美尼亚宪法里的领土主张全删光。帕希尼扬咬牙点头,回国就张罗公投。8月,特朗普把双方拉到华盛顿,现场签字重开运输走廊。闪光灯噼里啪啦,协议纸还热乎,欧盟观察员的任期又延长三年。
难民安置慢慢上了轨道。国际NGO发钱培训,女人学缝纫,男人学焊接,孩子们挤在临时学校背乘法口诀。可返乡的人寥寥,有人说房子没了,有人说回去也找不到工作,更多的是心里那道坎过不去。
高加索的山还是那些山,山路却换了新名字。检查站换了新旗子,司机们学会用新语言问路。和平协议签了字,可没人敢打包票明天不翻脸。
帕希尼扬还在台上,头发白得明显,讲话频率比以前更高,每次都说“为了人民”,底下听众有人鼓掌有人翻白眼。
故事讲到这儿,山风依旧吹过废墟,帐篷城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你说这局谁赢了?输的又是谁?
什么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