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中国的武器装备,美国简直要比中国还要上心,不仅时刻关心其发展进度,甚至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。
7月18日,美国“Military Watch”网站就指出,中国歼-35量产窗口可能仅有五年,而且很快就会有其他武器进行替代。
难道歼-35刚服役就落伍了?替代它的产品又将是什么呢?
量产倒计时?作为中国海军首款隐身舰载机,歼-35T在细节上近乎偏执地追求极致。
其座舱盖镀着纳米级金属膜,能将雷达波扭曲至非威胁方向;起落架舱门边缘被切成锯齿状,与机身折线严格平行;尾钩系统采用“无鼓包”隐藏式设计,通过收放机构与机身一体化融合,将传统尾钩的雷达反射风险压到最低。
展开剩余82%这些细节使得歼-35T的正面雷达截面积(RCS)仅0.01平方米,相当于F-35的十分之一,更是在敌方雷达屏上,F-35如同黑夜里的火把,而歼-35T只算得上一颗转瞬即逝的小火星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超材料蒙皮的应用,这种人工复合结构能像黑洞般吞噬雷达波,连铆钉接缝都用特殊涂料填平,整机表面光滑得如同被海水冲刷千年的鹅卵石。
甚至就连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,也在巴黎航展上毫不讳言:“这是全世界隐身性能最好的五代机!”
而且在生产线上,绿色涂装的空军版与灰色海军版歼-35并列,编号显示至少已有12架量产型交付部队。
更是在沈飞车间内五架同框的画面,印证着生产线全速运转的轰鸣,尤其是根据专家预估2026年产能将达年产50架,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备足利刃。
但与此同时,美国“Military Watch”网站指出:歼-35量产窗口可能仅有五年,而正在试飞的歼-50预计2030年服役,届时海军采购兴趣或将转移。
毕竟这种紧迫性也源于历史遗留问题,中航工业早期基础薄弱,无法像美国那样并行研发多款五代机。
而歼-20在北方工业支持下率先推进,歼-35直到2021年才正式首飞,尽管它创造了四年完成试飞到量产的“五代机最快纪录”,仍难弥补起步的滞后。
性价比奇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歼-35的快速量产,本质上是一场精妙的技术接力,毕竟它70%以上技术直接继承自歼-20平台,显著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。
这种模式与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苏-30的路径相似,那就是利用成熟平台改进,将研发费用分摊,从而获得惊人性价比。
特别是涡扇-19发动机推力达10吨级,推重比8.5,让歼-35飙出2.0马赫极速,超音速巡航时不开加力即可保持1.5马赫,当它在珠海航展拉出完美马赫环时,现场沸腾的不仅是观众,还有国际买家团。
哪怕是面临国内换代压力,歼-35仍握有国际市场王牌,例如央视无码展示生产线的大胆举动,也被解读为出口攻势的序幕。
就连巴基斯坦的40架订单只是起点,毕竟中东代表团在巴黎航展围着模型转悠的照片早已在外网疯传,这些国家对F-35附加的政治条款深感头疼,而歼-35没有“数据监控”的捆绑条件。
尤其是美国F-16的生存策略也提供了范本,尽管美军二十多年前停止采购,但洛马公司因海外订单持续运转生产线,甚至不惜转移F-16V产线腾挪产能。
但歼-35未来或许会复制此路径:2030年后国内转向六代机歼-36/歼-50,而歼-35产线专供出口,直至六代机解禁时机成熟。
可即便在六代机时代,歼-35仍具独特价值,毕竟歼-50形成战斗力需数年验证期,而作为“前无古人”的新平台,其战术运用、系统整合需反复测试,预计2035年后才能全面部署。
而歼-35依托成熟的五代机体系,服役即可快速投入战备,然后配合同期亮相的KJ-600预警机,中国海军“隐身航母套餐”已然成型。
此外,战机跨军种通用的传统,也为歼-35预留了空间,毕竟美国F-4、法国阵风皆同时服役于海空军。
即便未来海军换装歼-50,歼-35仍可转入空军二线部队,或作为“二手战机”打折出口,而囊中羞涩的巴基斯坦,也对此期待已久。
发布于:河南省什么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